书 事
333班 宫婉璇
又是一年初春,杏花落了满院,悄无声息,桌子上敞开的书也覆了一层粉红薄纱;有时雨突至,于是它们便被揉碎在斑驳陆离中,弥久不散的,只有隐隐约约散出来的墨香……
晨起时,总爱将昨夜未读完的书覆于脸上,初春雨后的土腥味夹杂着油墨的香气,一起窜入鼻中,消融了睡意,无奈,从脸颊上拿起,沐着春风,伴着晨光,坐在初探枝芽的杏树下,也是一种格外美好的生活情调。
午后阳光斜射进窗,在木案上投下细碎的影,枝桠微颤,花影婆娑,又忽而念起祖父的檀木书箱:书箱里的旧书很多,时光便就停留在那些旧书的毛边纸上,轻轻一捻便抖落一地的碎屑,拾起这些碎屑,似乎也能窥见几分独特的时代风韵……鲁迅《呐喊》,揭露民国时期封建礼教与人性,映射出人本质的劣恨性;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主角祥子的悲剧命运,清醒现实批判了社会的不公;茅盾笔下的《烛》三部曲,探讨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迷茫……好像民国时期也并没有那么美好。合上旧书,关上木箱,看见木箱孔里不时露出书的线装痕迹,旧书的毛边纸抖落一地,偶然探出的精致的钢笔,它们,承载着民国时期记忆中的大革命与时代的混乱,但又恰似那漫天飞舞的柳絮,杂乱,无章,终究不过是为更美好的夏作了前缀,迎来了独特的盎然。
最醉人的是深夜读诗,台灯的光晕里,李商隐的蜡烛替人垂泪,李清照手中的灯花也美得醉人。偶将茶渍滴在上面,洇开的墨迹,是否能与千百年前的前人们重合?突觉这诗集是一块琥珀,封存着时光的旧忆。
梅雨季最宜读游记。它总是不期而至,不像夏天的暴雨,来的轰轰烈烈;也不像冬日的雪,带着莫名的寂静。于雨天打开窗,坐在窗边,任由偶然几滴落下,飘在书上,徐霞客笔下的文字似也隐隐约约,仿佛裹挟着四百年前武夷山的白雾。
如今电子屏吞噬了纸质书,但却仍有人固执的抄录,墨顺着纤维游走时,仿佛窥到活字印刷术初现时前人的激动,那些被装订成册的悲欢,终将成为未来的史料。
合上书时,总有几缕阳光自书中升腾,抬头看,几只麻雀在枝桠上嬉戏打闹,不久便拍拍翅膀向碧海蓝天飞去。
窗外蔓延的绿向我寄来一封匿名的信,打开一看,竟是连绵的春,花儿开满漫山遍野,生生不息,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心中永无结语的书…… 指导教师:杨 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