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五月份山西省名师在线道德与法治学习心得体会

五月份山西省名师在线道德与法治学习心得体会

2025年05月15日 09:10:26 访问量:41 作者:宫寅蓉

五月份山西省名师在线道德与法治学习心得体会

石家庄镇中心校  宫寅蓉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我对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传承优秀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一、新课标引领,明确文化传承方向

新课标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指明了新的方向,强调了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学习主题,被明确纳入课程内容体系。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价值观的引领。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优秀文化元素,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更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创新教学策略,活化文化传承形式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探讨了多种教学策略,旨在将优秀文化元素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使之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实效。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讲解传统节日时,可以模拟春节的庆祝场景,让学生亲手制作春联、包饺子,体验传统习俗的乐趣,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故事讲述法:利用传统美德故事、历史典故等,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生动化。故事讲述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项目式学习法: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优秀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家乡文化探寻”项目,让他们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文化传承载体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传承优秀文化,我们需要充分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文化传承的载体。

教材资源的深度挖掘: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我们需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本意和新意,将优秀文化元素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学科资源的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并非孤立存在,它与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资源的融合,共同构建综合育人的课程体系。例如,在讲解古代科技成就时,可以与科学课相结合,通过实验演示、模型制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科技的魅力。

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遗址等,亲身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可以邀请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为学生举办讲座、工作坊等活动,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四、强化实践体验,深化文化传承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深化文化传承效果的重要途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们需要注重实践体验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责任与担当,培养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更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

举办文化主题活动: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契机,举办文化主题活动,如中秋诗会、端午龙舟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够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鼓励文化创新表达:鼓励学生以优秀文化为灵感源泉,进行文化创新表达。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创作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绘画、手工艺品、短视频等作品,通过现代媒介传播优秀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反思与展望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实新课标、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资源的整合不够充分、实践体验环节的设计不够丰富等。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认为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构建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承载体;注重实践体验环节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标精神,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将优秀文化元素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同时,我也期待与更多的同行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高亚兰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宁武频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