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山西省名师在线工作室五月份道法培训心得

山西省名师在线工作室五月份道法培训心得

2025年05月15日 09:11:31 访问量:30 作者:刘晓慧

山西省名师在线工作室五月份道法培训心得

石家庄镇中心校  刘晓慧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深入学习新课标中关于传承优秀文化的要求,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意义非凡。5月日14日下午参加了山西省名师在线工作室五月份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 ,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收获了诸多感悟。

一、新课标理念:为文化传承锚定方向

小学道法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一目标为教学实践指明了两个方向:

课程内容融合:在“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国情教育”等板块中,嵌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我们的国家”主题中,讲述汉字的演变、四大发明的历史贡献;在“传统美德”教学中,结合“孔融让梨”“愚公移山”等故事,传递友善、坚持等价值观。

学段梯度设计:低年级通过童谣、绘本、传统节日活动等直观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高年级则通过案例分析、思辨讨论(如“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深化文化认知。

二、课堂实践:让文化传承“落地生根”

道法课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需结合学科特点,让文化教育自然融入、潜移默化。

(一)情境化教学:激活文化感知

创设生活场景:在“传统节日”教学中,让学生分享自家过春节、中秋的习俗(如贴春联、赏月、吃月饼),引导他们发现习俗背后“团圆”“和谐”的文化内涵。

角色扮演体验:通过模拟“古礼小课堂”(如行拱手礼、书写毛笔字),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仪式感,理解“礼”所蕴含的尊重与秩序。

(二)跨学科联动:拓宽文化视野

与艺术融合:通过欣赏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等文化寓意,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审美。

 

(三)实践活动:深化文化认同

- 校园文化节:组织“传统游戏大比拼”(如跳房子、踢毽子)、“非遗小课堂”(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趣味性。

- 家庭文化任务:布置“我家的传家宝”调查活动,鼓励学生挖掘家族故事、家风家训,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让文化传承从课堂延伸至生活。

三、学生成长: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

(一)从“认知”到“认同”

通过课堂内外的浸润,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知道”转向“喜欢”。曾有学生在课后主动分享:“原来古人的智慧这么厉害!我想多读些历史故事。”这种转变,正是文化自信萌芽的体现。

(二)从“接受”到“践行”

道法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行为。当学生理解“节俭”是传统美德后,会主动在校园发起“光盘行动”;当他们懂得“诚信”的重要性,会在考试中自觉遵守纪律。文化传承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作学生的日常行动。

培训中,我也意识到自身不足:对传统文化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系统,在挖掘教材与文化结合点时不够精准。未来需从两方面提升:一、深耕文化素养: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传统文化书目,参与“非遗”研学活动,积累教学素材。二、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动画短片(如《中国唱诗班》)、互动游戏(如“文化知识闯关”)等数字化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小学道法课是播撒文化种子的润土。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做新课标理念的践行者,更要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愿我们以课堂为起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为有根、有魂、有底气的中国人。

编辑:高亚兰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宁武频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