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五月份山西省名师在线道德与法治学习心得

五月份山西省名师在线道德与法治学习心得

2025年05月15日 10:11:34 访问量:207 作者:路晓艳

五月份山西省名师在线道德与法治学习心得

石家庄镇中心校 路晓艳

落实新课标对教育教学、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多维度的积极影响,聆听郭晶璞教授"落实新课标 传承优秀文化"的讲座后,我收获颇丰,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线上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以文化自信为底色,重构线上教学逻辑

郭教授强调,新课标将“文化自信”列为核心素养之首,道法课程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线上教学中,可依托技术优势实现“双重突破”:

1.时空壁垒的突破

  利用“云端文化地图”整合各地非遗资源(如通过腾讯地图标注本地老字号、红色遗址),引导学生探究“地域文化与法治精神的关联”(如徽商故里的“诚信契约文化”对现代法治的启示)。

2.呈现方式的突破

运用AR技术让学生“虚拟佩戴”传统服饰(如苗族银饰),在互动中解读“服饰纹样中的伦理观念”(如龙凤纹象征和谐共生),将抽象的文化认知转化为亲身体验。

郭教授提及的“数字文物修复”项目式学习令人深受启发:可设计“修复家乡文化记忆”任务,让学生通过线上查阅文献、虚拟拼接破损文物,体会文化保护的责任感。

二、以技术赋能为手段,创新线上育人路径

郭教授指出,技术应用需遵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在道法线上教学中,可重点探索以下场景:

1.沉浸式情境创设

借鉴教授分享的“虚拟茶馆”案例,搭建线上交互场景:学生扮演不同时代的茶客(如唐代茶商、宋代文人、现代茶艺师),通过对话交流理解“茶文化中的规则演变”,自然渗透“规则的历史发展”知识点。

2.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

利用在线平台后台数据(如学生在“文化传承问卷调查”中的选择倾向),  动态调整教学重点:若多数学生对“非遗经济”感兴趣,可增加“传统技艺与知识产权保护”内容,体现新课标“以学定教”理念。

三、以实践落地为导向,反思线上教学挑战

郭教授在讲座中特别提醒:“技术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结合教学实践,当前线上教学仍需破解两大难题:

1.文化体验的“虚拟”与“真实”平衡

线上虽能实现视觉冲击,但缺乏触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如无法亲身感受书法笔墨的质感)。对策:可邮寄“文化体验包”(如迷你剪纸工具、传统香包香料),让学生线下实操后线上分享,形成“虚实融合”的实践闭环。

2.价值观引导的“深度”与“速度”博弈

线上课堂节奏快,易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忽视情感共鸣与价值内化。借鉴教授“慢教育”理念,可设置“文化沉思时刻”:播放《典籍里的中国》片段后,留5分钟线上匿名书写感悟,再通过词云图生成高频词汇(如“责任”“传承”),引导学生深度对话。

四、未来行动:做有温度的文化传承“摆渡人”

郭教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道法课的线上教学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用文化之魂点燃学生的精神世界。下一步,我将从三方面践行:

资源开发:联合本地非遗保护中心,开发“行走的道法课”系列微课(如《皮影戏中的善恶观》《古桥建造中的工匠精神与契约意识》);

评价创新:设计“文化传承护照”线上积分系统,记录学生参与文化实践的轨迹(如参观博物馆打卡、撰写家族文化故事)。

家校协同:发起“家庭文化日”活动,通过线上平台征集“我家的传家之宝”短视频,引导家长参与文化育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传承网络。

郭晶璞教授的讲座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新课标背景下道法线上教学的文化育人之路。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坚守教育的本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停留在线上屏幕,更要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正是道法课程的育人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运用线上教研所学,不断优化道法线上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高亚兰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宁武频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