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理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2022年6月8日,西马坊完小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华应龙老师的直播分享《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亮点》,为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华应龙老师取材于生活,向大家展示了新课标下如何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眼中有数、脑中有数、口中有数”,成为“心中有数”的新时代少年。
新课标厘定了育人目标,明确了改革方向,华老师的《卖牙膏的故事》一课恰似一盏航标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从熟悉的牙膏口径入手,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其中隐藏的数学奥秘,激励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数学发现。
《诫子书》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大学》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德经》的“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经典串联,让学生在进行数学探究活动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经典文化的濡染与浸润。整堂课思考、探究、发现、反思、提升……行云流水,学生眼中有数、脑中有数、口中有数。如此有广度和深度的课堂,又充满着“化错”的灵动,必能培养“心中有数”的学生。向华老师学习,深研新课标,赋能课堂,努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以“为什么说我不只是数学一为什么要我不只是数学一出来数学,我还能有什么一一怎样才能我不只是数学”为线索,结合实际案例,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数学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并详细阐述了“化错”的由来、内涵和实际运用。
华老师说“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人生自古谁无“错”,差错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错”更具必然性。没有化错何来创新?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的课堂,才有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总之,教学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