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评价与教学改进》的心得体会
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如何减负提质,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宁武县教育科技局于2022年2月24日组织全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数学结构化课堂线上培训。我听了周柳娥专家的《基于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评价与教学改进》讲座感悟颇深。
开始周柳娥专家谈了教材改革的背景,提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眼光,会用数学思维,会用数学语言。
接着周柳娥专家主要从关键能力的概述、评价存在的问题、评价的指标与样题、教学改进与思考四方面进行论述。
她提到五个关键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对这五个关键能力进行了相应的例题讲解。
评价存在的问题:
(1)测评题目(作业)和教学目标联系不够紧密,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考查。
(2)测评题目(作业)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生活情境。
(3)测评题目(作业)单纯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缺少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针对以上评价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评价对教学改进的策略:
(1)立足基础,关注理解。
(2)重视应用,联系生活。
(3)着眼能力,力求灵活。
下面结合自己高效课堂理论学习与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对之作出片面的理解,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导致了探究性学习的浅层化、庸俗化和形式化。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使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组合方式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首先,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采用激励性评价,呵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其次,评价时要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为合理的评价机制。”
再次,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计算为主的课,要着重放在对学生的计算评价活动上;以练习为主的课,要着重放在学生的练习效果上。要注意评价的实效性,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要简练、明确、到位,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