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探究,
激活科学课堂
人常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是再生力。为了实现教育智慧共享,本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原则,我们科学教研组在校领导和教导处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教研活动。
狄宇老师执教的《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本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以日常生活中具体、鲜明的事例作探究的基础,选择食盐、红糖等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托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
首先提出了能不能使食盐的溶解加快的问题,接着让学生讨论食盐溶解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讨论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搅拌与加热)两个实验,从而来证实假设的正确。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的快慢与颗粒的大小有关(把颗粒磨细)的体验来证实溶解的快慢与颗粒有关。教学设计脉络清晰,特别是搅拌与不搅拌,加热与不加热两个实验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实验中要控制和不控制的条件落实的十分到位,从而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考虑问题周密性的能力。整堂课教学效果比较好。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王鸿燕老师执教的《美丽的月球》一课,本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月球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与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以及月球表面的概括。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特点是化笼统为直观。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探究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探究学习,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葛燕红老师执教的《地壳的构成》一课,教师从复习地球的内部构造,引出本课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实验了解各类岩石的性质和特征。然后同学们通过观察图片,懂得了岩石的内部结构与它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葛老师精心设计,层层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她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在一个个轻松、和谐、互动、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乐于尝试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和技能,也获得丰富的科学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美玲老师执教的《常用能源》一课,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分析能量来源。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以机械手表的转动和火车的运行为例分析能量的来源,从而得出能源的概念,并指出能源是能量的来源,能量是能源的表现形式。接着课件展示一些常用能源的资料,并引导学生将能源进行分类。第二个活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煤为例,分析其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看待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随后用视频展示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和发展趋势,通过能源的发展史启发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多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资源。最后以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龄的名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之后是评课与专业成长环节,老师们勇跃发言,各抒己见。对每节节课的整体设计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肯定了课堂的优点,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宫校长和亢主任针对学科特点也给大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指出:科学课应以学生探究为主,放手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掌握科学知识,最终形成科学思想。这样真诚的教研活动,为老师们在今后教学中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宝贵的意见,值得我们细细地深思,努力去践行。
教无涯,研不止。让我们共享宝贵成果,相信,我们会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不断丰盈自己,完善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各放异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