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实现“质效”双增
——基于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评价与教学改进
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科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宁武县教育科技局于2022年2月24日组织全县数学教师进行了线上培训。
本次培训由周柳娥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周老师以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对新高考提出的能力要求即三会(会用数学眼光、会用数学思维、会用数学语言)为背景,引出2021年教育部门提出的“双减”政策,强调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杜绝机械、无效、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并结合练习对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评价的指标和教学改进的路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获益匪浅,现将我的收获总结如下:
1.测评题目要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注重对思维过程、数学思想的考查。加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尽量做到“无情境不命题”、“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
作业,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巩固检测,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知识表象,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深谙“熟能生巧”的道理,对于相同的内容,不管学生的情况如何,总是不厌其烦地布置、批改,然而,作业的质量却不如人意。不知你是否有以下体会:相同的内容练习了多遍之后,很多同学到检测的时候依然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一些所谓的优等生在期末检测中大玩“滑铁卢”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
“熟能生巧”更多指向的是一个人的技能、技巧的发展,如果简单地运用到数学作业之中,必然会产生“孰能生厌”、“熟能生烦”甚至“熟能生笨”的直接后果,这也是经过众多重复练习之后,学生的学习质量仍然不见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数学作业,不仅指向的是学生解题技能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2.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明确考查的是学生的哪个阶段的认知水平。不同的教学内容发展的数学关键能力也不同,而这些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水平表现在不同的练习设计中也是不一样的。例如:能正确计算结果是运算能力的水平一,而能说出其中的算理,就达到了水平二,能寻求合理的运算途径就达到了水平三。因此依据学习内容能力水平、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结构化思维水平多个维度,认真设计好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对实施有效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要真正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握教材是高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周老师以考查三角形的高为例,讲解了此题正确率低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好教材。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做到这些,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深刻认识到提高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性,我会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继续深化、理解,学以致用,真正落实好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