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在线主题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石家庄镇中心校 宫寅蓉
一、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基础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指引下,基础教育被赋予了“办强办优”的核心使命。刘庆昌教授通过多场讲座强调,基础教育需通过“健全资源调配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与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
二、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刘庆昌教授提出“积极营造课堂精神空间”的理念,强调知识传授应与思维发展、情感培育和价值观塑造同步推进。这种教学方式既落实了核心素养要求,又通过“精准、精炼作业和测试”恢复了作业的原始功能,避免了机械刷题现象。
三、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家精神传承
刘庆昌教授指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通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战略规划,教师不仅掌握了新课标理念,更在“学业质量诊断”中形成了“目标导向、评价前置”的教学改进机制。
四、家校社协同与终身学习生态构建
刘庆昌教授提出,基础教育需打破学校边界,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态体系。这种模式既落实了纲要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的要求,又为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五、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刘庆昌教授的讲座引发了基础教育工作者对以下问题的深度思考:如何通过“教育知识实在化”理论,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如何平衡“双减”政策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关系?如何通过“教育评价改革”引导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型?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以本质因应变化”的哲学思考中——唯有回归教育本真,方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书写基础教育的时代答卷。
通过系统学习刘庆昌教授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案例,基础教育工作者可明确:在教育强国战略下,基础教育需以“高质量发展”为坐标,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协同共治”为保障,最终实现“由大到强”的系统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