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秋叶丰满、透着岁月馨香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一场期待已久的教学盛宴。10月23日至24日,两天的观摩研讨会,教师们认真聆听了贲友林等专家的展示课和专题讲座。不仅看到了名师们的教学风采,更看到了名师和学生们在课堂上思维的碰撞。他们博学,机智,幽默,循循善诱;他们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积极的评价所创造的课堂氛围,像春风细雨,润物无声,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名师的课堂魅力!
第一节课是贲友林老师带来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练习》。贲老师通过两个问题研究学习单的交流,让孩子们一步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知,整堂课的练习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练习课,比“练”更重要的是“思”,比“表现”更重要的是在表现的过程中“实现”。
紧接着,贲友林老师带来了讲座,“双减”背景下练习和作业的思与行。让我知道了练习不应该成为“傻瓜式操作”,“傻瓜式操作”意味着亦步亦趋,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埋头做题,从不“抬头思考”,更不会“仰望星空”,去思考自己做了什么样的练习了。《数学》书中的每道题,是否都需要做?《数学练习册》是否每一页都要做完,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节课是徐斌老师带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徐老师先出示了猴子摘桃,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通过第三个问题,巧妙设下“埋伏”,缺少条件,激发探究欲望,引出假设法解题策略,接着沟通三个问题的联系——归结为一个数量。把课推向高潮。
徐老师跟大家分享的讲座是《追寻无痕教育》,徐老师从孔子谈到老子,从古龙到金庸,从武功的“无招胜有招”谈到教育的无声胜有声,教育就像苏轼的《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
下午的第一节课是罗鸣亮老师的《轴对称再认识》。罗老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质疑,在质疑中辩论,在辩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
《说理走向学习的远方》报告中罗老师给我很多启发。提问需要技巧,问题需要精准,做深度学习的触发者。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等待,慢一点,放一点,静一点。那么学生就可以多想些,多体验,多做些。一节课,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让知识有建构的过程,让教学有互动的智慧,让教师有成长的抓手。
24号上午,由吴正宪老师带来的《分数乘法》复习梳理课。吴老师由分数乘法和除法例题入手,依据分数乘除法计算法则,即分数乘分数就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分数除法,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吴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倒回去推理,选取另一种视角,分母乘分母解决的是产生统一的分数单位,分子乘分子解决的是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然后打通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也是解决单位是几,有几个单位问题的联系。道理是一样的。数的运算归结为单位的运算,体现了新课标数的一致性。吴老师说的“解决问题不等于做题”这句话更是引发深入的思考。
黄爱华老师的这节课《百分数的意义》很厚重,百分数的意义介绍的很细致。第一环从寻找生活中百分数的共同点寻找百分数的本质特征:“占”、“百分号”、“份”,占:两个量之间比较分为两种关系: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百分号:分母都是100,读作百分之。份:脑补有一个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占了多少份,它表示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数,而是一种关系。第二个环节百分数的意义,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显得有点轻,不是一开始就出来而是认识百分数以后再说,这种方式对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到位而对其产生的必要性不突出。课后黄老师说的“喜欢问为什么孩子能考上北大”,我很赞同,当然他是在强调提问为什么的重要性。因为喜欢问为什么他就会去寻找答案,遇到不明白的就问,这样见识广了就会变得聪明,聪明了就会逐渐厉害。平时也多问问为什么。
和美课堂,美美与共。和美课堂倡导在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和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核心素养下的“预见新课标,构建新思维”,新颖,真实,还原最真实的课堂,让学生在“真”中学,在“轻松”中学。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怎样才能落地生根,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自己的课堂。石家庄完全小学王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