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学改革发展趋势,聚焦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永恒主题的引领下,宁武县教育科技局积极开展常态化县级教师培训。为提高全县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切实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7月11日起,在局研训室的组织下,为期5天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在县西关小学拉开帷幕。
此次培训受邀的专家有:李小燕:全国“十大”小语青年名师、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省首批中小学教学名师、山西省教学能手、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三晋名师,荣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史晓丽: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骨干教师。邢淑红:深圳市立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出版“主题阅读”系列丛书《大单元美读课堂教学设计》《主题阅读名师教学设计》等。鱼利明:乌鲁木齐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小语会会长,市首批命名青年名师,市级、自治区级两级教学能手,青年教师学术标兵;荣获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出版专著《让教学真实发生》。
专家讲座
李小燕老师从对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思考出发,结合个人丰富的教学经验,带来讲座《正确把握新课标意图,积极实践学科育人》。《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宪法”,顺应我国新时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注重价值引领,以文化人;坚持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现实生活,实践主线;强调真实情景,主题统整。
讲座《紧扣语文要素生成好课》由邢淑红老师带来。在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分成了很多个训练“要点”,统筹兼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的不同版块:单元导语中有着清晰的编写,课后习题中分布着“语文要素”,交流平台中有着对单元语文要素的梳理和总结,语文园地中随处可见“语文要素”……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枯燥的知识传递与能力训练,还要关注教学情境的设置,让语文学习摆脱枯燥的刻板印象,成为一种充满情趣的审美过程。
邢淑红老师围绕“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这一主题与老师们进行了分享。作业布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同时,作业也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责任心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可以在设计作业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布置基础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但要做到按“时”设计、因能而异、精质要求。
史晓丽老师的讲座《站在思维的高度观课议课》使我受益良多。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而是会学,因此“学会学习”本身就是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除执教者的教学特点、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课堂的文化气息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观课议课的重要内容,即“以学论教”,从学习状态、课堂情境、教学生成等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是否在思考交流中应用、巩固。总之,只有依标扣本,坚持多元评价,用“同在共行”的方式了解教学背后的故事,不断调整,我们才能使一节课例焕发出无限的丰富性和更多的可能性。
鱼利明老师带来的讲座是《教学的突围与重构——从新课标谈教学之变》。鱼老师从“对比新旧”“联通前后”“聚焦素养”“经典案例”四个方面对新课标进行解读。他建议用图表的方式将学习任务群进行联通与梳理,用进阶的方式明确每个学段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做好前后衔接。以阅读教学为例,新课标注重从阅读策略到阅读能力、从阅读得意到阅读得法、从阅读广度到阅读深度、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从传统阅读到数字阅读。因而,在2022版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改变理念,做知行合一的教育者;教学环节要删繁就简,科学严谨;核心素养下的目标设定要辩证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缺一不可;要有文体意识;要多读书,才能成为一名幸福的教育者。
专家课例
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由李小燕老师执教。李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忘朗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重点句段,在读中培养学生入境悟情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由邢淑红老师执教。邢老师首先以古诗《秋凉晚步》导入新课,一句“轻寒正是可人天”与课文内容自然建立起联接。接着,邢老师一反常规,将课文背诵任务前置,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从“颜色”“动态”等方面梳理文本内容,感悟画面,将背诵化难为易。
三年级上册《暮江吟》由鱼利明老师执教。课堂不是解惑,而是解放。鱼老师以其强烈的课程意识、清晰的教学设计思路为大家呈现了一堂好课。鱼老师利用品味关键词助推学生想象,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中融入诗词积累,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经验链接,与特色诗句链接,与课内外知识积累链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学员实操
三年级上册课例《在牛肚子里旅行》由化北屯完全小学吕美芳老师进行展示。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因此吕老师以疑导学,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示意图将反刍知识直观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同学们不仅体会到了角色的情绪变化和性格特点,也感受到了童话故事的丰富而有趣的表达特色。同学们在读读、想想、讲讲的过程中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输出,文学审美阅读素养得到提升。
三年级上册课例《金色的草地》由东关小学杨会英老师展示。在习作策略单元中,例文的教授应轻内容讲解,重习作方法的习得。杨老师紧紧围绕草地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并学以致用,以含羞草为例进行读写联动,增强了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五年级上册课例《父爱之舟》由实验小学薛秀峰老师展示。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不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所以在教学中,薛老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润物细无声”的父爱,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平凡小事中隐藏着的深沉父爱。
三年级上册课例《大青树下的小学》由西关小学王俊梅老师展示。王老师强调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她以一问贯穿课堂始终,组织学生在朗读中找寻具有新鲜感的词句,拓展语言表达。此外,王老师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对于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来说,我们“汾河边的小学”哪里具有新鲜感,丰富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经验。
二年级上册课例《我是什么》由东寨完全小学宋丽老师执教。宋老师从低段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出发,以两则形象有趣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宋老师将“唤醒、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理解、体会、想象、品读、感悟”教给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就是关注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就是“读”与“练”的有机整合。
统编教材编排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内外阅读一体化”,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原来的单一的课文教学,而是信息量极其丰富的融会贯通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生发的很多问题需要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需要作品背景的相互联系,需要成文时代的深层挖掘,需要作者当时写作成因的理解共情……一篇文章,涉及到大量的文本之外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大量地阅读、不停地积累、持续地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拓展无限的知识容量,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伸缩自如、收放有度,也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搭建起其与课本、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高山起微尘,千里始足下”,每一次历练都是一笔财富,每一次碰撞都是一次提升,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超越,相信宁武县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会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为绘就宁武语文教育本色树大志、干大事、成大师。
石家庄完全小学马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