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改进行到底
——繁峙县新课程改革全记录
今年春季开学不久,繁峙县教育局局长张占羽邀请四套班子退下来的老同志到砂河中学听公开课。这些老干部中,曾任分管教育副县长的李凤岐感触最深。
李凤岐今年66岁,已然须发皆白。回忆那天听课的情景,李老兴奋、喜悦的神情仍然溢于言表:“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听了砂河中学的课,我们这些老干部有几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现在的课还能这样上,学生们的积极性全调动起来了,这个发言后还意犹未尽,那个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补充,大家印象中的师道尊严、满堂灌消失得无影无踪;二是没想到咱繁峙的山娃娃也有这水平,展示的时候一个个落落大方,伶牙利齿,语言条理,普通话还挺标准;三是没想到老师们的变化有那么大,掌控课堂可以说是收放自如、得心应手。听了、看了这样的课堂,千言万语一句话,繁峙的教育有希望了……”
繁峙县的课改到目前进行了两个年头,由课改而引发的变化有目共睹。繁峙县委、县政府把教育视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繁峙县教育局把课改当作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选择。投血本,下辛苦;全盘筹划,谋定而后动;典型引路,示范而推广。探索出一条在贫困地区、教育薄弱地区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实路径。
逼上梁山
几年前,繁峙县城的百姓中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繁峙县城一大怪,怀仁的校车开进来。
顺口溜反映出的,是群众的不满和无奈。以2011年为例,繁峙县当年中考成绩前100名的考生,只有一人留在繁峙读高中,前200名中,也只有区区9人在本县就读。据统计,2010年、2011年两年,繁峙县小学、初中、高中流失学生3117人。换句话说,光这两年就有约十分之一的中小学生选择了到外地读书。这些学生有到省城太原的,有到忻州市城区的,还有到朔州、太谷的。怀仁县这几年升学率比较高,离繁峙也比较近,许多家长就把怀仁作为择校的首选。去的学生多了,怀仁几所学校就专门开出为繁峙学生服务的校车。一到周六、周日,“长鼻子”校车、空调大巴就堂而皇之地行驶在繁峙县城、砂河镇的通衢大道上。接送孩子的家长们骑着摩托、开着“小四轮”,拉着孩子、带着行李,把停接送车的地方围得水泄不通。
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种“超级学校”横空出世,农村学校、县城学校办学艰难、生存空间日益逼仄的窘状不独繁峙,全国亦然。只不过,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突出罢了。学生特别是优生的大规模流失,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而言无异于动脉出血。让孩子到外地就读,对绝大部分家庭来说是一个痛苦的选择:经济上的负担暂且不论,小学、初中学生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们不得不放下家庭、告别丈夫到异地陪读,在外地读书的孩子,一个学期也见不上父亲几面。这样的家庭,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外出择校,是因为本地的学校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学生的大量流失,校长们、教师们脸上无光,好学生全走了,这书教得还有什么劲儿?
2011年秋季开学,繁峙县委通过公开推荐任命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张占羽担任教育局长。张局长看到大街上挂“晋F”牌子的接送车长驱直入,十分惭愧,“一遇到外地校车就远远地躲开,恨不能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群众对教育不满意,百姓的怨言张占羽也没有少听到过。只不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时候还附和着发几句牢骚。现在当了管教育的五年一任的局长了,他才体会到压力有多大。本来就有失眠症,这下干脆一夜一夜睡不着。睡不着就想问题,想繁峙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想自己干这一届咋就能给老百姓一个交待。
繁峙的教育和繁峙的教育局长,生生被逼上了梁山。
“牛鼻子”是这样牵住的
正如忻州之“忻”(xin)经常被外地人念作“沂蒙”之“沂”(yi),繁峙的“峙”(shi)也往往被没有来过这里的人读成“对峙”之“峙”(zhi)。
有人说繁峙得名是因为县境内寺庙众多,这可能有一定道理。许是靠近五台山的缘故,繁峙一直有“有村就有寺”的说法,岩山寺金代壁画被誉为“亚洲第一壁画”,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史志记载繁峙源于“繁畤”,西汉置县,明洪武初改“畤”为“峙”。“畤”为古代祭祀之地,又解为“土高之处皆曰畤”——繁峙县南面五台北依恒山,释道并列,繁峙由“繁畤”而得名。
繁峙是晋、冀、蒙交通要冲,滹沱河作为海河一大支流,发源于繁峙县泰戏山脚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始称滹沱,为水流湍急之意。平型关在繁峙县东北边界,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交通关隘,平型关战役更是人人皆知。砂河镇位于五台山正北,《徐霞客游记》载:“(砂河)东带平型,西接雁门,依山瞰流,砖甃高整”。表明至少从明代开始,砂河镇就已经是晋北地区的一个交通重镇。
2010年,繁峙成为晋北第一个“国家卫生县城”,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相形之下,教育这块短板就成为繁峙人心头的隐痛。
张占羽上任后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组织教育局机关干部开展教育大家访活动,面对面听取基层群众对教育局长、校长、学校、教师的意见。这个活动到现在仍在继续进行,两年共走访355个村庄、近两万名干部群众,征集意见建议汇总为531条。
大家访的过程中,包括局长在内的机关干部们经常汗流浃背——汗出如浆跟气温没关系,群众提出的一个个尖锐的问题令干部们内疚、反思。
群众说,俺那娃娃基础差,去了学校甚(啥)也听不懂。
群众说,俺那娃再念也考不上个大学,让老师“拧”得回了家话也不跟大人说了。
群众说,作业太多了,小学四年级就得做到晚上11点。
群众说,孩子刚上学的时候一天回来问这问那,对学习挺上心,咋就让老师教得越来越不爱学习了?
群众说,某老师不会教,离了参考书就甚(啥)也闹不成了。
……
家访的对象当然也有老师。老师们怎么说?
现在的学生不吃苦,哪像咱们念书那时候?
现在的学生学习不主动,催一下,动一下。
现在的学生习惯差,老师只能背着他们走。
……
通过大家访,教育局得出了一个结论:繁峙教育何以滑坡?是因为教育脱离了群众,家长不信任,社会不支持,缺乏办好教育的土壤和空间。但,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上任后,张占羽经常往学校跑,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繁峙的学校,校舍建设各有风格,标语口号各有特色,常规管理各有追求。但一旦走进教室,看到的景象大致相同——要么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要么是教师辅导,学生做题。
张占羽分析这种现状的成因: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给学生一堆知识去记,一堆习题去做,要学生倾听、记忆、理解、计算。至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否愿意,是否好奇,是否感兴趣,是否能感悟到学习的意义,教师基本不关注。教师低效的讲解,造成了学生缺少热情甚至抵触情绪下的低效学习。结果就是,教师心急如火、痛心疾首,学生无动于衷、消极被动。在这种状态下,教与学几乎成了两张皮。因为没有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所以大部分教师感到教不出成果,天长日久,也就疲沓懈怠;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来学校只不过是应付爹娘、糊弄老师。
学生流失,有外部的种种原因。但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流失的势头只会越来越猛。表面上看,流失的是学生,实际上,流失的是人心。不改变这种现状,繁峙的教育只会一步步沉沦;不改变这种现状,教育局长就愧对繁峙县的父老乡亲。
不想愧对父老乡亲的张占羽坚定了一个信念:新教育模式是繁峙县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选择,课改,是唯一的出路。
头脑风暴
有人把从班级授课制到小组探究制为主要内容的课改喻为一次革命,有人把课改的重要意义与百年前的废科举、兴学堂相提并论,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课改与30多年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教师和学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张占羽无暇探讨这些意义,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催促他尽快行动起来。
课改的关键是教师。课改要想有成效,教师必须首先高度认同课改的理念,在心悦诚服的前提下才能自觉自愿地投身这场变革。在中国,课改已经推行了10余年。在繁峙,课改还停留在“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状态。要说教师们对课改一点不了解也不是事实,零零碎碎的理论,哪哪地方课改的动静大,大家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对待课改的态度基本是等待、观望,也不乏怀疑、抵触。
老教师说,教书几十年了,教材上的东西闭上眼也能背出来。分了小组,排了座位,拆了讲台,加了黑板,就能让学生爱上学习、提高成绩?年轻教师说,教书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哩,不会走能会跑?中年教师说,起五更睡半夜还教不会,让学生自学、讨论就能会了?搞课改,成绩下降了谁负责?
张占羽想出两个转变教师的办法,一个是派出去观摩,一个是关在家学习。
课改两年间,繁峙县先后共派出1200余名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洋思、杜郎口、太谷、长子、泽州……凡是课改搞得好的地方就是学习的对象。在选派外出学习人员的时候,有意识地派那些对课改有抵触情绪的优秀教师——你抵触,是因为你没有领略到课改课堂的魅力;你抵触,只能说明你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出去一次感受不深,第二次还让你去。退一万步说,你硬是不认同这个课改,平时工作辛辛苦苦,有个短暂放松的机会,出去减减压散散心也不错。
个别校长对课改没信心,怕东施效颦,怕邯郸学步,怕改砸了交待不了局长、家长。张占羽鼓动他们:你给我改两年,两年后失败了责任我担,你到时候撂挑子我也接着——张占羽敢放这话,是因为他对课改巨大的生命力深信不疑。他心里有个“小九九”,到时候怕是不让你改你还不干哩。
繁峙县教育局为全县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共发放了1700本山西省教育厅张卓玉副厅长撰写的关于新课改的专著《构建教育新模式》。局长带头认真读,在大会小会上开口闭口就是读这本书的心得体会。召开“学习《构建教育新模式》座谈会”,将体悟深的发言印出来装订成册,以《繁峙教科研通讯》的形式发到全县教师手中。
作为一位学者型的官员,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的专著《构建教育新模式》出版后在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这本书从学习小组谈起,指出正是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班级讲授式教学的终结,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小组探究制的开启。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课堂,从讲坛变成了论坛;学习,从碎片化成为整体化;教育,从记知识变成了做事情;教师,从讲师变成了导师;心智培养和公共精神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书中说:真正的学习是从心开始的。不是知识有用所以要学知识;而是学习有意义,所以要学习。
书中说: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知识,甚至也不是教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直面问题,产生想法,探究结果,体验意义。
全书由12篇文章构成,全部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书中绝无高头讲章式的理论,直击在课改、构建教育新模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时间,《构建教育新模式》成为繁峙课改的“圣经”。
“派出去”和“关在家”收到了什么成效?
有教师这样写道:孩子,我不想再看到你迷茫而无助的眼神,那原本是机灵鬼怪、清澈见底的;孩子,我不想再听到你唯唯喏喏的声音,那原本是世界上最动听最入心的;孩子,我不想再看到你被束缚、被学习、被操练得疲惫不堪的身形,那原本是最活泛最灵动的……孩子,我不想看到的你恰恰是我塑造成的!为了我的荣耀,你成为我不停抽打的陀螺。你不主动参与是因为你不知道要做什么,你不表达是因为你不是对自己的表达负责而是对我的感受负责,你不行动是因为我没有给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保障。
有教师有这样的感悟:如果把课堂比作一桌盛宴,教学的过程就像饮酒,教师其实就是那个劝酒的人。如果教师只埋头于自斟自饮地把自己喝醉,这样的劝酒者一定是不称职的。教师的职责不是如何“教会”学生,而是点燃,激励,唤醒,引导。
有教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曾经教过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总是一副“没有骨架的样子”,上课时懒懒地瘫在课桌上,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的兴趣。即使老师从他身边走过,即使有意在他身边停留甚至大声朗读课文,他的神情和动作也没有丝毫变化。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在同学们心中却是一个神奇人物——她任教的这所学校是寄宿制,因此不少同学带了手机,而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所以也就没有充电设施。这个同学用家里废旧的电动车电池改造成了一个“黑匣子”,可供十几部手机同时充电。后来这个同学辍学了,老师当时也没有怎么放在心上。观摩了外地的课堂,研读了《构建教育新模式》后,这位老师才醒悟过来:“那时我只知道检点他作业写完了没有,担心他会不会拖班里后腿,从来不知道他的特长潜质,更不知道如何激发、保护——一个‘发明家’就这样断送在我手上。他现在是在城市打工,还是在村里放羊?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在我的教书生涯中,绝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除了观摩、学习,教育局还经常邀请课改专家、学者到繁峙作讲座,面对面解答教师们的疑问。刘坚、王云峰、郑琰、李炳亭、缑国禧、张四宝……这些在山西、全国教育界鼎鼎有名的人物来到教师们中间。这些专家、学者被繁峙教师渴望改变现状、积极投身课改的态度所打动,原定两小时的讲座往往延续到三小时、四小时。讲座结束了,身边还围着一群老师问个不休。有的专家就调侃张占羽:你们这个繁峙县呀,我是既想来又不敢来……
转变教师,首先体现在转变教师的观念。有人把转变观念喻为“洗脑”,张占羽不大认同这种说法。他说,内因才是关键,教师只有真正被感动了、震撼了,从心灵深处认识到课改一天也不能等下去了,课改也就成功了一半。
穿什么鞋 走什么路
2012年春季开学,繁峙县教育局确定彩璟小学和砂河二中作为课改实验校,后来又加上砂河中学。这样,繁峙课改实验校“10+
少数学校先行先试,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风险和成本。不过,对这三所学校而言,改革即使失败了也没有什么损失,用几位校长当时的话说就是,再坏还能坏到哪里去?
2011年秋季,彩璟小学新任校长郎正伟到任,当时看到的是坑坑洼洼的校园、缺窗少门的教室、破破烂烂的桌凳,教师办公室还得在校外临时租用民房,听到的是家长的满腹怨气,面临的是学生大量流失的现状。全县质检考试,彩璟小学在全县城镇学校排名倒数第一。砂河二中、砂河中学的情况,比彩璟小学也好不了多少。砂河中学只能招到中考400分左右的学生,比忻州几所省级示范高中的学生入学成绩平均低200多分以上,还有不少中考成绩300来分甚至200多分的学生。上了课,除了前排中间少数几个学生坚持听课外,中后排齐刷刷爬倒一大片——基础太差,实在听不懂,只好睡觉了。
张占羽一有空就往这三所学校跑。校长、老师们研究外省的洋思、杜郎口中学的模式经验,学习本省的太谷、长子的课改思路,一时有些“乱花渐入迷人眼”的感觉。张占羽给三所学校定了个调:无论什么模式,核心就在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占羽反复强调,模式是动态生成的,不是静止的,是需要被打破的;没有永远不变的模式,只有永远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什么是一节好课的标准?要看学生的展示是否体现了自己或小组的探究过程,是否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是否引发了观点的碰撞甚或引发了更广更深的新话题。
张局长循循善诱:课改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是谓模仿;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性体验后,就要“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课改到这个阶段,就算真正上路了;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到这时候,繁峙的课改就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总结出课改的“三段论”,张占羽还反复强调课改的“三要素”:一,学校要形成课改氛围;二,要培养课改引头人,典型示范,有适合本校的课改模式;三,学校要培育课改精神。
课改氛围没的说了,实验校的老师们说,做梦也是梦课改的事儿。繁峙县除每年要评出20名“繁峙名师”外,每学期还要评选20名课改引头人。要说课改精神,彩璟小学的“将课改进行到底”就很有代表性。
在反复对比、借鉴,全面评估课改实验校师资、学情的基础上,教育局明确了实施课改的路线图:构建起有体制、机制、有生机活力、健全的学习小组;构建以“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交流展示”为基本框架的“整体设计——问题开启——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梳理延伸”的教学新模式;着重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导学案的编写;课堂展示的规范;教师在课堂上的点评、点拨、追问,讲解。
课改起步阶段,各实验校不约而同地进入了类似的误区。比如,设置的问题根本没有合作价值,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小组看起来在热烈讨论,其实已偏离了主题;有的小组成了优生表演的舞台,学困生被撇在一边;有的小组分工不当,乱作一团。还比如,很多学生习惯了听老师讲、跟老师的思路走,真要让他们走上前台,他们不敢、不愿表达也不会表达;自主学习时,学生不知道怎么学,浪费时间,效果很差;学生讲过了,教师不放心还想重复再讲,浪费了时间;原本一节课完成的任务,因为失败,教师不得不再延续一节,影响了进度……
乱过一阵儿以后,再研讨,再反思,再制定、修改规则。比如针对小学生的:倾听他人发言时要专心,眼睛要注视对方;边听边思考,记住要点,并考虑他的话有没有道理;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完后再提出来;听别人发言如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要用礼貌用语,如“是否请你”“你是不是可以”;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接纳别人的看法和感受。针对初中生的:展示时必须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字迹工整,面向同学,站姿得体,不挡视线。小组展示要有开场白、衔接语、结束语。展示时要先讲思路,后讲做法。展示离凳不出声,展示完毕速归位。
因为有了大量的合作机会,学生终于在合作中学会了合作;因为教师越来越到位的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了展示的标准体系。学生逐渐享受开放、平等、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下的学习过程,而一旦学生进入探究的状态,教师“导”的作用就会充分体现,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开始把学习当作一种心智追求的满足,开始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享受。
当学生拥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时,当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而有机会深度理解、领悟知识时,当学生在频频使用知识的过程中记忆知识时,当学生在做事中不断感受成就和自信时,学生的应试成绩只会提高,不会降低——繁峙县农村800名以上学生的小学校共有7所,彩璟小学课改前一直是“老七”。课改开始的
破茧成蝶
砂河高中233班这天数学课上的内容是“函数与导数”。
已经看不到小组的形态了,因为全班同学都呈半圆形或站或坐围在黑板前。讲台上一个留着一绺长头发的小个子男生,正在用带有繁峙口音的普通话讲一道题,这道题的推导过程已经写了大半个黑板。小男生每推一步,都要征求台下同学的意见。台下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小男生或以目光示意或直呼其名,请同学把意见说出来。无异议后,继续下一个推导。
起先以为是上自习,后来在同学的指点下才在人堆里把老师找出来。数学教师杨世存今年30来岁的样子,一边跟记者小声交谈一边眼睛紧盯着黑板。小男生推导完毕,教室里一片欢呼。
235班学生赵永刚,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时,在15分钟内写了一首诗《致别里科夫》向同学们展示:
卑微是卑微者的通行证
无辜是无辜者的墓志铭
看,积云堆叠的天边
有你弯曲的倒影
……
因为套子,你活得很安全
因为套子,你死得很寂寞
躲在时代的堤岸上指责涌进的波澜
睡在海市蜃楼描绘缥缈的明天
……
这个班的语文教师白玉彧说,现在的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简直不可思议。同样是她任课的231班,各小组展示为别里科夫写的墓志铭,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套’消得人憔悴”,“大人,都是套子惹的祸”等等,语言诙谐风趣,学以致用。
高一242班学习细胞结构前,任课教师左红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细胞模型,提示他们可以用泥土、毛线、豆子等各种不同的材料去做。上展示课的时候,学生们不仅做出了模型,还很具体地标上了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有的小组还做了立体模型,各个细节清晰明确。有个小组用熟鸡蛋做了两个细胞模型,
现代学校的最大败笔,就是把做事情这种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排斥在外。繁峙县改革后的课堂,让学生去做事,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去展示,让学生从心智依赖走向心智独立,让学生去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爱好。沉闷的课堂变成了兴趣课堂、生命课堂、智慧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学生,既能应对当下的考试,更能应对未来的人生。
课改改变了教师。孟子曰,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以此为师者最大的幸福和享受。看到学生一天天好学向上,做老师的没一个不欢欣鼓舞。被需求、被重视、被尊敬、被爱戴的职业情感开始充盈在教师心间。由这种高尚的职业情感生发的活力和动力,又成为教师享受教育的源泉。
课改改变了学生。几所实验校的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不少还是“留守儿童”,许多孩子内向、孤僻甚至有些自卑,加之学习基础差,有些孩子变得冷漠甚至怀有仇视心理。课改以来,这些孩子通过小组合作拥有了自信。课堂上积极发言、流利表达、互助合作,课后自己会学习、肯锻炼、爱读书、有礼貌,健康活泼。课改使寡言少语的孩子不再内向,使自卑胆小的孩子不再懦弱,使学生
课改凝聚了人心,提振了士气。2012、2013两年,回流学生总数2140人。这一方面是因为繁峙2013年中考在全市的排名由第10跃升至第5,高考二本以上达线272人比上年净增140人的效应,更主要的是,课改带来的一系列变化,重新唤回了家长对教育的信任。
繁峙县委、县政府支持教育的一系列大手笔为课改提供了保障。2013年7月,县财政拿出100万元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全员大培训;每年为两所高中预算350万元办公经费,投入1100万元改善高中办学条件;投入9600万元改善薄弱初中、小学办学条件;公开招聘41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两所高中;从2013年起,每年评选20名“繁峙名师”,每人每年奖励一万元,连续奖励3年;每学期评选20名课改引头人,每人奖励5000元;2013年教师节奖励教师高考奖200万元。
社会是靠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去推动的。一点点的希望,能够藉着不悔的信心和勇气,以不懈的参与和实践,化为一点点的进步,继而积少成多,积沙为塔——从两年前的两所,到现在的13所,到今年秋季开学后的全覆盖,繁峙县的课改已呈星火燎原之势。一个有信念、有追求、有胆略、有智慧的教育局长推开的这场改革,改变了一个县份的教育生态环境。尽管改革还在路上,但人们有理由相信,理想主义者终会踏上通往明天的阶梯。
附件:1,繁峙县彩璟小学:“分学科问题导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