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至2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太原举办的“和美课堂”第二十三届全国小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新质课程样态——新课标理念下的结构化教学设计”为主题,汇聚了全国知名数学教育专家和一线名师,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互动答疑形式,展现了数学教学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智慧。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找质数》一课,以“问题链”为导航,以“思维可视化”为支架,将看似抽象的数学概念演绎成了一场妙趣横生的思维探险。当学生初步掌握概念后,黄老师适时插入数学史故事,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在这堂课中,同学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整堂课都在启迪学生数学世界永远需要敢于想象的小探险家,要找到崇拜的偶像,做自己。黄老师带来的讲座《问题驱动课堂探究的四个关键》,特别强调坚持做到“四个当堂”,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批改作业,当堂辅导作业,当堂订正作业。黄爱华老师的讲座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长期以来“为何课堂提问低效”的困惑。
贲友林老师执教的《24时计时法》是对理想课堂的一次生动实践,巧妙的利用直尺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有效结合起来,既直观又体系清晰,将课堂变成了一座思维的实验室,计时法不再是需要机械记忆的规则,而成为孩子们探索数学本质的媒介。当课堂从知识传递场变为思维孵化器,当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启蒙”与“解放”的崇高使命。贲老师带来的讲座《重新理解课堂》,特别强调作为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安慰学生,赞扬学生。课堂应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智慧探险,是思维碰撞产生的能量场,是培养“未完成的人”的生长空间。贲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储冬生老师执教的《图形的等分》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从简单的开始想,巧妙的抛出一系列的问题,层层递进。这堂课最令人惊叹的除了教学设计的精巧,还有储老师对学生思维潜能的深度信任——他相信儿童天然具有数学家的思维品质,教师需要做的只是提供适当的思维支点。储老师带来的讲座《问题驱动: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储老师的问题驱动教学为我指明了一条中间道路:既不放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不囿于机械训练;既尊重学科逻辑,又呵护儿童的好奇天性。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熟练的计算器,而是造就具有数学眼光的思考者。
刘延革老师执教的《分数意义》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思维交响乐。让学生去大放异彩,同学们从直观感受逐步深入,在讨论操作中理解分数,将抽象数学概念与儿童生活经验完美融合。这样的课例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更启示我教育如何建立知识与生命的深刻联结。刘老师带来的讲座《经历“意义”的抽象,发展学生的“数感”》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数学教育中最为幽深的地带——数的意义理解。同时强调在日常教学中要抓本质,有效的设计学习任务,做出来的教案要简单,根据学生的真实反映进行调整。数感培养的本质是思维启蒙。当学生能够感受数字的温度、理解运算的意义、发现数学的美感时,他们就获得了真正的数学素养。
强震球老师执教的《数据分类》如同一场静水流深的思维革命。强老师巧妙引导,让孩子们在趣味活动中理解数学分类的本质,将数学知识化为直观体验,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这堂看似基础的小学数学课,实则承载着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重大使命。强震球的课例告诉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当学生学会用数据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分类的思维理解复杂世界时,他们就获得了应对未来的重要能力。强老师带来的讲座《“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改进》,向我们揭示:真正的教学评一致性不是形式上的简单对应,而是教育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反馈之间的深度咬合与动态调适。教育不是一场所有学生必须同时到达终点的赛跑,而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清晰路标指引下的成长之旅。
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挖红薯》如同一股清新的泥土芬芳,为数学课堂带来了久违的生命气息。吴老师以兔哥哥兔妹妹拔萝卜的情境为依托,将数学问题巧妙融入,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堂课把抽象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知识不再枯燥。当数学教育与土地相连、与生活相融时,它就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符号,而成为儿童理解世界的亲切语言。吴老师带来了讲座《落实新课标,发展儿童的推理意识》,当数学课堂仍深陷于公式记忆与算法操练,吴老师以其特有的教育智慧与人文关怀,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培养理性思维的全新路径。
苏明强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数对)》将抽象的坐标概念转化为儿童可触摸、可体验的认知旅程。苏老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不再以行列导入,而是通过“你在哪里”激发孩子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理解了数对的概念,课堂互动满满,充分调动孩子们探索空间对直观性的积极性,把抽象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苏老师带来的讲座《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结构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实践》,这场讲座提供了从关注单一知识点的掌握,转向注重几何思维体系的建构;从追求解题技能的熟练,转向培养空间观念的发展。当我们的几何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有机的知识网络,使他们看见数学背后的秩序与美时,教育就真正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质变。
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我将以此次学习为新的起点,把所思所悟融入日常教学,让课堂更具温度、深度与灵动性,努力践行“和美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