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深,正是读书天。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阅读仍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今日,宁武县新堡小学校学校组织了一场以"书香浸润心灵,共赴阅读之约"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活动在党员活动室中开展,全体教师参与。本次分享会旨在通过多元的书籍解读与交流,带领大家走进文字背后的广阔世界,激发众多教师的阅读兴趣。
书籍分享•遇见不同的世界
本次读书分享涵盖经典文学、成长教育、乡土文化等多个主题板块,老师们围绕不同书籍展开深度交流。《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的阿勒泰》等书籍成为讨论热点。
在具体分享环节,老师们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对书籍内容进行了生动解读。
赵艳花老师分享的是刘铁芳教授的《乡土的逃离与回归》,字里行间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乡土中国的社会学著作,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些乡村教育工作者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困惑与坚守。在乡村学校的课堂上,我深切感受到乡土文化的断裂。学生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对乡土文化的疏离形成鲜明对比。课本中的知识体系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这种文化认同的危机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更关乎一代农村青年的精神成长。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但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这种努力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学生们将读书视为逃离乡村的跳板,这种功利性的学习动机,折射出乡土社会价值体系的崩塌。面对乡村教育的困境,我们需要探索一条符合乡村实际的教育路径。这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更要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通过开发乡土课程,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特岗教师在乡村教育振兴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我们不仅是教师,更是乡村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我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守护乡土文化的根脉,为乡村孩子打开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大门。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每一步都充满意义。
李亚琼老师以《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为切入点,探讨了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塑作用;塔拉的故事强调了教育在改变个人命运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她的家庭环境极为不利,但她通过自学和不懈努力,最终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教育不仅提供了知识,还帮助塔拉建立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她能够挑战和超越家庭的限制。
在贺晓琴老师的讲述中,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西北边疆的独特画卷。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聚焦开杂货铺、游牧生活等细碎日常:迷糊又可爱的外婆、热情的哈萨克牧民,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阿勒泰的草原、星空、雪山充满灵性,春的生机、冬的静谧,尽显自然之美。文字质朴纯净,却饱含对土地与生活的深情,让人在平凡中感受生命的诗意与力量,于喧嚣世界寻得一片心灵净土。
王凤飞老师分享的《历史的遗憾》,这本书文史结合,用逻辑清晰的语言讲述了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故事,用文字客观地再现了一些令人叹息的历史事件。书中的故事既令人深感遗憾,也引人深思,读之受益无穷。在时光的长河中,历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缓缓展开。然而,在这幅画卷中,总有一些无法抹去的遗憾,充满了这这样或那样的意难平,人生也充满了遗憾,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奋斗不息,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目标与动力。我们不能一味追求世俗上的圆满,遵从内心的信念,遗憾,也是一种圆满。
方霞老师在分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着重强调教育的力量,主人公塔拉用行动证明,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视野的拓宽、思维的觉醒和灵魂的救赎。通过教育,塔拉学会了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权威,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和位置。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教育都能成为我们改变命运、追求自由的强大武器。
教育者的脚步,永远朝向远方;教育者的心火,始终为点亮生命而燃烧。这场分享会不是终点,而是一场关于教育信仰的接力——当书页间的智慧化作实践的力量,当独行的思考汇成共鸣的浪潮,我们便共同书写了一部属于教育者的「行动之书」。让我们以阅读为盟,在书香中重逢教育的纯粹,让每一次分享都成为改变课堂、温暖生命的种子。让我们一起拾起书本不负韶华Pickupthebookandliveuptoyoury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