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正好,求知若渴。2025年3月22日 3月23日,我有幸奔赴第二十三届太原站和美课堂数学组名师讲课现场,近距离感受数学教学的独特魅力。此次观摩,汇聚了苏明强、吴正宪、储冬生等一众教育界大咖,他们凭借深厚的教学功底、独到的教学见解和高超的教学技巧,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数学教学盛宴,让我收获颇丰。
黄老师本节课《找质数》并没有采用争议的质数概念,而是用巧妙的问题做引子出示题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找这么大?然后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好分类出发,逐步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在这堂课中,同学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课堂上一次次热烈发言,政治思维绽放,思维火花绽放的最好证明。黄老师讲到问题驱动课堂探究的四个关键点(一)目标导向,问题导学(二)学生在前,教师在后(三)深度对话,揭示逻辑(四)讲练结合,当堂作业。黄老师鼓励老师做到四个当堂:1.当堂完成作业(设计2 3题,具有延伸性、灵活性、综合性)2.当堂批改作业(教师组织下的同座同学互改,每位学生一支红色笔,只在批改同座作业时用)3.当堂辅导作业(教师组织批改后,针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做一定的变式训练强化)4.当堂订正作业(课内或者课后完成订正,当天必须找老师或者老师指定的小助手批改)。
贲老师这堂《24时计时法》,这不仅是一节数学课,还是贲老师对理想课堂的一次生动实践,为我们打开全新的教学视野。为我们生动的演绎了“如何重新理解课堂”。首先师生要一起共同成长,“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贲老师带来了学生记录的对重新理解课堂的思考。“一个老师如果没有教好学生就不算好老师。如果一个老师在公开课上骗了听课老师就不算一节好的公开课。其实家常课和公开课是一样的。老师不能因为为了让公开课顺利而不管学生。一个学生听懂了,不代表所有学生都听懂了。学生不会,不代表他/她笨,老师不能去骗学生。老师的题不一定都是能做的需要思考”。“课是上给学生的,不是让给听课老师的。课是有趣的,而不是无味的。课上的一些话,可以不说,因为己经成为习惯。在课上要请稍坏的学生,这样有补充对象。学生可以自己交流想法,而不是看脸色。鼓掌不一定要提醒。很难想象出这是学生对于课堂的理解,其实这也警示我们,多听听学生的想法,真真实实跟学生换位思考。要重新理解课堂,要师生一起成长;师生共同设计;向套路说“不”;寻我“我的句子”。
储老师本节课《图形的等分》是通过探究分数的等分建立一系列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究。学生也给出来很多没有预设到的答案,储老师也运用教学机智完美解决,也使得学生能像专家一样思考。这堂课的成功离不开储老师问题驱动教学法的精妙运用。储老师谈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语言是描述数学的工具,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内隐的数学知识;命題是数学的主体,是思维的结果;信念是数学的精神,是数学文化的结晶。
刘老师本节课《分数意义》摒弃枯燥的理论灌输,从分一和月饼的1/4问题导入,放手让学生们去大放异彩。同学们从直观感受逐步深入,在讨论操作中理解分数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课堂氛围热烈。这堂课的魅力背后藏着刘老师对教学深刻的理解。刘老师的讲座题目是《经历意义抽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刘老师谈到数的认识有两件很重要的事: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个数。这也是数的认识的真正灵魂。她说到:教学评一体化指向那个评价的结果有多好?评价这个结果好不好,更多的是辅助我们老师的教学。它的快慢深浅提高的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性。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有好的预期的最终的学习结果的那个目标。
强老师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数据分类》,强老师巧妙引导,让孩子们在趣味活动里理解数学分类的本质,将抽象知识化为直观体验,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也为我们展示展现了数据分类的教学新思路。这堂课的背后是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深度融合。强老师谈到要让学生感觉、体验、触摸知识的本质。那要做到这一条。我们的教学就要指向学生的理解。所以教学要把教学指向学生理解。打造一种理解性的数据。那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到底学生要理解什么呢?其实是要要理解数学对象:知识内容、方法技巧、策略思想;还要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现实,也就是核心素养。在对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四册运算是非常重要的。那要理解课堂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强老师谈到:1、当教师找到数材背后的核心知识,并将其下沉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书本中的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的主体知识,课堂的意义感就产生了。2、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够带来足够大的冲击,学生恩维的触须摆动起来,由此踏上“惊心动魄”的学习之旅,课堂的惊奇感产生了。3、当教学能够打开儿童的恕象,知识的理解呈现出形象、流动、思考、理性、丰富的特征,课堂的画面感产生了。4、当教师温暖的目光与学生相遇,师生被此真诚倾听,敬学对话处在融通、自由、和谐的状态,课堂的幸福感产生了。
吴老师本节课以兔哥哥兔妹妹拔萝卜的情景为依托,在讲“相等”故事中,感悟等号的意义,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将数学问题巧妙融入孩子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堂课把抽象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知识不再枯燥。数学中的思维碰撞仍在延续。吴老师的讲座落实新课标,发展儿童的推理意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推理能力。
苏老师本堂课带来的是《确定位置(数对)》,巧用一个故事三个游戏理解数对的概念,课堂互动满满,充分调动了孩子们探索空间位置关系的积极性,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苏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巧妙构思。这堂课让我们见识到数学课也可以如此生动有趣,数学老师也可以这么幽默。
此次观摩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这些名师为榜样,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我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行。我相信,只要我们怀揣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在数学教学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